红色女特工辞世 红色女特工黄慕兰生平事迹个人资料

作者: 时间:2020-12-30 01:21:55 阅读:

黄彦如展示姑姑黄慕兰寄来的信件和新年贺卡。  浏阳日报记者彭红霞摄

浏阳日报记者 欧阳稳江 长沙晚报记者 朱炎皇

尽管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,但是心里还是难受极了……昨日,在浏阳东方新天地小区,年过七旬的黄彦如从接到电话开始,一向做事有条有理的她总感觉自己心里乱乱的。当日,她的亲姑姑、红色女特工黄慕兰在浙江杭州辞世,享年110岁。

遗体告别定在2月9日,按照姑姑生前的遗愿,一切从简。作为浏阳方面的亲属代表,黄彦如一边收拾行李,一边向记者描述着自己眼中的姑姑,那位时刻将家乡浏阳挂在心中的奇女子。

亲人眼中的黄慕兰

家乡话是她心中最美的语言

从姑姑一百岁开始,我每年都要去杭州陪她小住一至两个星期。对于同样是满头银丝的黄彦如而言,自己在姑姑面前始终是个小辈。每年姑侄相处的点点滴滴更是历历在目。

1978年,黄彦如一家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陌生电话。声音急切而激动,那个只在亲朋好友中口口相传的名字变成了电话那头梦幻般的声音。

是姑姑,是姑姑黄慕兰!黄彦如激动不已,原以为如风筝断线般失去了联络的至亲居然出现在电话的那一头。一番嘘寒问暖后,黄彦如才知道,为了寻找自己一家,姑姑辗转打听了很多人,最后是通过公安部门才查询到相关信息的。

次年6月,姑侄俩正式第一次见面。穿着雅致,举止高雅,皮肤白皙没有老年斑,说话有条有理,语调温和,逻辑思维清晰且记忆力超强……在黄彦如的眼中,姑姑黄慕兰举手投足之间与传说中的名门闺秀、奇女子毫无差异。

书信、电话,自此以后,黄彦如开始了与姑姑的亲密联系。从黄慕兰100岁那年开始,黄彦如更是每年前往杭州看望姑姑,雷打不动。相处的日子,黄彦如常常一边为姑姑按摩双脚,一边家长里短地闲聊。

时不时我会来上几句浏阳话,而她老人家居然很快就反应过来了,并连连说自己知道这是什么意思。尽管离开家乡多年,可每当黄彦如开始说浏阳话时,年过百岁的老人都显得格外激动。随即,话题自然也就由家长里短转向了家乡浏阳的种种变化。乡音是最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思乡之情的,在她心中,浏阳话才是最美的。

生活特别简朴,时刻关注家乡发展

她是个很为人着想的人,一生之中为别人想得多。在黄彦如的记忆中,每每与姑姑相处,发现她的饮食极其普通,生活特别简朴,常常一碟青菜豆腐就好,一点都没有‘大小姐’的贵气。

然而,与日常的简朴作风不一样,在黄彦如看来,姑姑黄慕兰在关注家乡发展方面却是特别大方的。

1998年,黄慕兰从电视上看到南方多处洪水肆虐,受灾的同胞家园被毁,无家可归。关上电视后,黄慕兰开始了长时间的沉默,第一时间便与黄彦如取得了联系:浏阳的情况怎么样了?

在得知浏阳同样遭受了巨大暴雨的袭击后,黄慕兰取出几千元钱,请黄彦如交至浏阳市民政部门,以作为她一个游子关注家乡的一点心意。

2010年6月,黄慕兰104岁(虚岁),因不小心摔伤了腿,喜欢看新闻关注时事的黄慕兰从医院出院回家后盯着一条新闻看。新闻中讲述的是一些家境贫寒学子也许无法继续学业,面临失学。由人推己,很快老人便反复向家人念叨:家乡的发展最不能缺的是人才,而寒门学子读不起书才是埋没了人才。于是从这一年起,黄慕兰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000元转交至浏阳市政协放入其扶贫基金中,资助两至三名贫困学生……

诸如此类的是事情太多,她有一个特点,无论看到什么都会很快与家乡挂起钩来。在黄彦如的印象中,近年来姑姑黄慕兰因年事已高已经不方便回浏阳,可是在交办的事中却是家事少、家乡发展之事多。

上一页12下一页